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改革的利弊
摘要:中传考研改革不但增加了论文写作(文科管理艺术类),而且录取的初试分数权重降低,学校的权利或打分权重提升,设计是好的,但如果操作过程出现误差就会导致录取腐败问题,会给一些有关系的人创造投机取巧的漏洞,高考自主招生的乱象会在考研复试中重现。最近四川音乐学院三位教授在本科招生专业面试问题上的收受贿赂的新闻就是前车之鉴。
2021中传硕士招生简章摘抄
1)复试选拔流程:初试成绩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和初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划定复试分数线,综合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复试考核。
2)复试考核办法:复试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外语听说能力等。其中,在专业能力考核方面,将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复试成绩由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外语听说能力等成绩综合而得。
3)录取:各专业根据招生计划,按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考生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其中,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简评:中传的研招改革最大也最危险最难把握的是降低了考研复试的门槛,“达到国家线就能进入选拔复试流程”,然后提交本科期间的材料,由中传招生单位根据材料综合打分,再按材料评分+初试分数,按比例重新计算成绩排名,然后再根据招录人生从高到低确定复试名单。这就相当于降低了初试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把素质能力的考核加进去给复试名单“掺沙子”,因为材料评分基本是中传的各个招生小组教授说了算,可能每个专业方向最多5位教授负责给材料打分,而且是初试之后复试之前进行。
怎么杜绝有关系的有背景的考生,确保他们不会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某一个负责打分的教授提前打招呼,告诉对方自己的材料里有什么特色奖项或是获得过什么荣誉等等,评分老师自然就能找到他的材料,给同事打好招呼,自然评分就提高了。反之,其他的评委也有类似的可能。这是否就相当于把那些本来优秀,但没有关系的人给排除在外了呢?四川音乐学院最近三个教授因为本科招生腐败被抓的教训还不够吗?
另外,这是否逼迫很多在校大学生提前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买论文,找关系参加各种的竞赛或野鸡会议论文或展览及评奖呢?中传如何杜绝类似的问题?中传怎么确保各个招生专业的教授在材料评分阶段不夹杂私货?如果这些跟本没有任何的科学环节保障,而又匆忙的上马考研改革是否过于武断了呢?而且还都是选择的热门专业方向。我已经感受到了那种暗流涌动的气氛,也提醒中传的招生教授们小心,别因为腐败而丢了下半生。
改革是对的,初衷是好的,但请从一些理工科改起,从那些比较容易客观评价的学科改起,文科、艺术、管理、法学等热门门槛低的学科,招生腐败很难控制,还这样改革就是相当于在为腐败创造机会。材料评价能否客观公正公平?学习国外大学录取能否学好?能否做到双盲审核打分?或者请校外专家随机抽取后匿名打分?改革能否从一个专业试点之后再推广?
并不是任何改革都不能做,比如对中传明确把读博的年限延长到4年,我认为这项改革倒是非常的正确,保证了博士培养质量,利远远大于弊,而且没有什么负面的危害或危险,长远看对中传发展有莫大助益。
坚恒勇毅 教授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