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政策还能走多远
河南省所谓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已经基本被证实是一场闹剧,这些“熊孩子”先把河南省招办弄到风口浪尖,严重消耗政府公信力,继而上演“坑爹”大戏,最后居然把“苏小妹”母校郑州一中也给坑了——被怀疑自主招生大面积造假。
国家设立自主招生制度出发点是综合素质更为优秀、更为全面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到高校深造,打破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的弊端,但是中国所有的好制度都是用来钻空子的怪圈在自主招生中同样没有打破。比如,目前参与自主招生的近半大学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论文买卖市场马上“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学生家长不惜花重金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这块自主招生的“敲门砖”,沦为奇特的论文买卖产业链一环。苏小妹当属其中之一。很多通过自主招生初试的高三学生自己压根就不知道,所有一切资料、手续都是父母准备的。这样的情况仅仅发生在郑州一中?

当年体育加分也曾经盛极一时,压根没有摸过球棒的是棒垒球二级运动员,100米跑15秒的男生是二级运动员。举一个例子就知道这些二级运动员是咋来的:在2010年的高考中,河南省有811名考生以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身份在高考中享受了20分的加分,其中焦作市就有255人,而这其中又有161人来自同一所学校且因同一个项目“三模一电”(车辆模型、航海模型、航空模型和无线电测向)加分。创造出这个高考体育加分神话的学校叫做河南省焦作市一中。原来焦作市一中通过种种关系跨区域承办“2009年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华北赛区)”的赛事,并将原本只分A、B两组成绩录取的比赛被人为地分成若干年龄组各取前六名,这样一来获奖的学生便成倍增加,甚至出现某些组别只有焦作市一中学生参加的怪象。这些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后来由此顺利办理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也因此在高考中得到宝贵的加分。其他比赛与这个操作模式基本一致。后来国家逐渐取消了大部分体育加分项目,但是那几年很多“二级运动员”获得了宝贵的20分,当然,这背后是金钱在运作。

如今的自主招生再次走上了当年体育加分的老路,专业机构背后运作,家长付出不菲的一笔所谓培训费用,学生获得某些可以加分的证书。有人说,自主招生已经演变成“中产的烧钱游戏”。为何是中产?特别有钱的上层玩的是送子女出国,下层找不到门路,烧不起这个钱;为何说是“烧钱”?家长付出的几万元,实际上养活了某些教育机构、某些出版物、某些论文枪手,最终没有通过的都竹篮打水了。
“苏小妹”对高考产生那么大的压力,笔者分析就是知道自己父亲已经为自己花了不少钱,而且跟人说:“我女儿今年北师大没有问题”,但是她自己清楚自己的实力,以至于考场心理发生重大变化,进而捅出这么大篓子。
有人说,苏小妹父女虽然消耗了政府公信力,但是进一步揭开了自主招生,尤其是论文造假的黑幕,也算是为高考的公正做了贡献。多么希望这样无奈的笑谈别出现在这么严肃的话题中呀。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