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综合评价会出现怎样新趋势
综合评价录取作为新高考多元录取重要方式之一,已帮助成千上万考生顺利考入心仪的大学。随着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实施,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对于综合评价录取愈加关注。
所以今天小爱学姐就从几所重点高校综评数据,来带大家看看2021年综合评价会出现怎样的新趋势。
名校综评招生名额看涨
本次小爱学姐梳理了10所高校数据,其中有
面向江苏招生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面向山东招生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面向浙江招生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还有面向多地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
根据统计,10所高校中有7所都在近年增加了综合评价招生名额。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19年和20年综评招生人数均为150人,较2018年增长30人,涨幅25%;
山东大学18年综评招生计划180人,19年略有上涨, 达到200人,涨幅11%,而在20年出现了明显上扬,招生计划增加100人,涨幅高达50%,总数为300人;
浙江大学作为省内wei/yi一所985高校,面向本省的综合评价(即三位一体)招生计划也是逐年增加,18年700人,19年800人,涨幅14.2%,20年达到了850人,涨幅6.25%。
虽然综合评价在录取时不会直接给出降分优惠,但是“把高考成绩、校考成绩、获奖成绩按比例折算为综合分数择优录取”的规则, 实际上也能达到“降分录取”的效果,因此在19年自主招生政策收紧、20年自招取消的时候,很多高校,尤其是名校会加大综评的招生力度,以此吸引更多的综合素质全面的考生。
在加上近日南科大宣布了2021年的综合评价将海南省纳入招生范围(南科大2021年本科综合评价报名启动!招生范围扩大到23个省市),更好的证明了高校对于综评招生的重视程度。
因此,小爱学姐大胆预测,在未来数年内,多数重点高校仍会继续在综合评价上投放更多名额,并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综评试点高校和招生范围。
个别高校竞争愈加激烈
只有通过高校初审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组织的综合评价校考,因此通过高校初审。
因此,各校的招生计划数(或录取人数)与初审通过人数的比值,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当年该校综评激烈程度。
根据统计,南大等10校2018至2020年校考通过率如下表。

除了浙大、复旦、上交3校未公布相关数据外,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3校的校测通过率大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南大20年校测通过率较前一年下降3.43%;南师大校测通过率从18年的15.69%下降到19年的6.04%,在20年再次下降到4.93%;中海大校测通过率也从18年的14.22%下降到20年的8.7%。而通过率下降,也就意味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上升。
一方面说明政策的变化确实让更多优秀学生开始关注综合评价,另外也从侧面说明综合评价或将成为未来学生进入名校的重要途径之一。
另外,由于南方科技大学将综合评价作为本科招生wei/yi方式,所以今年来的招生人数和初审通过人数、校考通过率基本保持稳定。
而且由于大范围展开综评招生的山东、江苏等省份都是已实施或即将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因此很有可能会出现高分考生扎堆的情况出现(详细分析请参考:山东新高考解密:“理科生”扎堆高分段,“文科生”或将无缘清北!)。据此小爱学姐推测21年或许会有更多高分考生,选择综合评价,以此来适当减小竞争压力,增加名校升学机会。
校考地位将再一次提升
随着高校招生力度提升,报名人数增加、生源质量提高,顶尖考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虽然在2020年,浙大、山大、上交等高校,将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比提升至85%,但如果只依靠高考成绩作为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那么最终综评也会演变成第二个“高考战场”,这样也就背离了综合评价录取的核心价值。

因此,即使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占比或许会提高,但校考的地位一定也会进一步被突显,2020年的强基计划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你能挤掉高考比你高14分的同学上北大吗?#高考#新高考#强基
从目前情况来看,校考的试题难度和测试形式都会超越高考,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或有针对性的备考,一般考生很难在校考中取得特别出色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的部分高校,会直接将考生所获奖项折合成一定分数计入总成绩,因此曾获得过一定级别奖项(如学科竞赛奖项、省市级科创或文科竞赛奖项)的考生,将在综评中具有一定先天优势。
学姐建议
1
重视高考
高考成绩是目前很多高校自主选拔的核心之一,也是综评中,综合成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最终录取结果。因此无论是选择强基计划,还是综合评价,以至于专项计划等其它自主选拔途径,努力提高高考成绩,都是非常重要的。
2
挖掘学科特长
无论是强基还是综评,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科潜质和特长都十分注重,如果在学科竞赛中获得过奖项,那么在自主选拔中或多或少都会成为“加分项”。因此,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适当了解学科竞赛,根据自身能力和规划,进行选择性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
关注多元升学途径
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方式愈发多样,逐渐形成高考、综合评价、强基计划、专项计划等多元录取方式并行的格局。所以就要求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兴趣志向进行科学规划,灵活选择。重点是要合理利用多元升学途径,增加进入理想高校的机会。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