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游春图》赏析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1-20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游春图》赏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传世之作,亦是中国现存可见的最古老的卷轴青绿山水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43厘米,横80.5厘米,绢本,设色。该画以青绿设色,描绘了贵族踏青的景象:明媚的春光下骑马、乘舟春游的怡然情景。

  《游春图》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山水画趋于成熟。画中“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各尽其态,它们之间远近、高低的空间关系及相互比衬的大小、宽窄结构比例关系,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画作中常见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状态,表明展子虔作为隋朝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理解及其对美的感受力和技法的表现力,均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游春图》的构图是全景式布局,散点透视的方法。画面右上部分绘有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数峰叠起,呈千回百转之势,烟云林木点缀其间。画面右下方绘一低矮小丘,山间小径蜿蜒而上,游人跨马赏春。小径则由低矮的树木、草丛组成,曲径通幽,时花芬芳,旖旎动人。这一山丘既是右上部分的崇山峻岭的延伸,又增加了画面的稳重感。画面左下方,绘一低峦小山,并有两人驻足望水,与右上方崇山峻岭遥遥相对,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其高大峻拔。中间绘有的大片水域,只见波光粼粼,湖天一色,一游船点缀其间,三女子乘船闲话,似乎在谈论着眼前无限的美景……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诗句。

  《游春图》用笔古意盎然,采用青绿勾填技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赫石涂抹,显示出早期山水画敷彩浓丽,富丽堂皇的古拙之美。青绿勾填法的使用,不仅使全画“细密精致而臻丽”,更让这种创作方法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

  《游春图》注重细节的刻画是一大特点。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虽有勾无皴,但可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极其细密精巧。例如他在刻画《游春图》的山石树木之时,善于将山石树木的线条不用刻意画出明暗的变化,不用刻意的添加皱折,也照样能体现出古朴苍劲的形象。而在描绘人物的时候,展子虔也习惯运用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形态,神态等等。人物虽小如豆粒,但是人物神情却是各有特色,每个人的衣着外观都十分飘逸流畅,一丝不苟,形态毕现,使观者有“观人于微”之感。同时,在人物的塑造上,画家善于以粉点染,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此外,在嘉树、繁花的描绘上,采用双勾夹叶描和点染法,表现出“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效果。展子虔的这种创新对唐代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展子虔的《游春图》整幅画面呈现出“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艺术效果。整幅画面不仅仅充满变化,而且在用色上也更加丰富和大胆。他改变了隋代以前单调而简单的填色方式,将自己大胆的想象和细致的技法运用到画面中。《游春图》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细工精琢的用色方法。例如,在画面右上部分,作者开始运用青绿着色,展现了初春山林间盎然的生机。而在右下部分表现山间小路时,作者却用泥金来,展现了山林中春寒未退的山色。在对树叶设色时,不仅运用色填或色染,而且使用点彩的形式,将含苞欲放的春日娇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类用色使整个画面表现力更加丰富,全画笼罩在象征着生机盎然的青绿色之中,山头白云悠悠,枝上杏桃初绽,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又和谐,为初春景色增添生机与活力,不禁使人忆起“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的诗句。

  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说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展子虔以其传世的wei/yi作品《游春图》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令后人无限瞻仰。

  《游春图》是一幅流传有序、著录详实的珍贵古画,虽然也有争议,但并不影响我们将其视作几乎仅有的唐以前山水画的史料价值。 该画在北宋时收入宫内府,历经宋徽宗赵估、宋代贾似道,元代为鲁国大长公主所有,明代被严嵩收藏,清代再度入宫,1924年溥仪带出宫,后转入古书画收藏鉴赏家张伯驹手中,1952年张伯驹献给国家。

  原创: 和和陈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