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流浪地球》——讲述中国“回家”故事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2-16

《流浪地球》——讲述中国“回家”故事

  为了调节学习气氛,应高三学生的约请,我来写一篇影评。今天就来蹭一下春节档最火的《流浪地球》。

  观影与读小说或者其他文章一样,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考量。在这里,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该片的故事情节:

  《流浪地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未来的某一天(2059年),人们发现太阳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类wei/yi生存的办法就是逃离太阳系。但是,最近的适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邻星。于是,全球齐心协力给地球上安装了上万个发动机——行星发动机。试图用这一万座发动机提供的能量帮助地球飞出太阳系,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从而安居。这是一个长远的计划,需要用1300年飞出太阳系,用700年减速,用500年泊入比邻星合适的轨道。在地球还没有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地球异常艰难地飞近了木星时,被木星引力吸引,地球上的大气被木星捕获,地球逐渐接近木星并最后要撞击木星。在这危机关头,人们为了脱离危险,上演了悲壮的求生故事……

  《流浪地球》到今天已经上映13天,票房接近40亿。它之所以能成为春节档的黑马,一跃而成为中国现象级的类型片,其成功的特质有如下几点:

  第一,借用科幻的载体,讲好中国人飞天的故事。

  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刑天舞干戈等系列神话中触摸到我们的先民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决心。虽然这只是神话故事,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时候,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注意的中心。因此,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就成为神话的主要内容。由于人们的利益一致,在集体生产中涌现出来的技艺超群、勇敢刚强的人物,受到全体成员的崇敬,其被赋予神奇的能力而成为神或半神。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原始人制服自然的愿望。

  从神话到科幻,中国人等待了2000年。在20世纪初,从梁启超最早用文言文翻译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到1980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意义非凡。从此采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正式登堂入室。只可惜,中国在科幻影视中,尽管出现了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等科普小说家,但是科幻题材昙花一现之后,出现了长时间的沉寂。

  直到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夺得雨果奖,科幻题材才强势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许多科幻电影会表现出对于政治或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及哲学方面如人类处境的探讨。一些科幻电影是从科幻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但科幻电影会注重撷取其中的文学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无视科幻文学比较注重的科学严谨性和逻辑性。

  长期以来,科幻电影一直是欧美国家占主导地位,不论是故事性还是制作水准,其他国家鲜有与之相抗者。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迅速崛起,好莱坞会把一部分的制作分给中国,中国很快拥有了造梦工厂的精湛技术。这为中国人拍出自己的科幻影视奠定了物质基础。现如今《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惊喜。人们不仅惊呼电影工艺的高水准,还为中国人讲述自己的科幻故事,推出本土的宇宙探索方面的英雄而欢呼。

  第二,借助好莱坞的成熟叙事,讲好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不断在外太空开展新的探索,载人航天、“嫦娥”探月、中国“天眼”等工程不仅给予中国民众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也将中国人的眼界拓展的外太空,点燃了民众科学探索的热情,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日益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合在一起,汇入中国人的精神深处。

  《流浪地球》以中国的春节为发端,这是回家团圆背景,以刘启一家作为主线人物,老少三代全参与,只为一个目的——回家:宇航员身份的父亲刘培强在空间站执行任务17年后要退休回家团聚,姥爷韩子昂不顾危险走出地下城寻找两个孩子是为了回家,临终前嘱托刘启要带妹妹回家,之后高潮部分上演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目的,还是为了助推地球“回到新的家园”。《流浪地球》以好莱坞科技为包装、以中华传统价值观为内核,讲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该片最为宝贵的精神内核——对土地和家园的深厚感情,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亲情。

  中国人从古至今“天下大同”集体至上的思想,让电影的主人公的选择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成就大家。“大同”是“仁”的最终归途,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期许。即使身处危难和绝境,也不会放弃“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追求。这就是刘培强为什么会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顾招来杀身之祸的危险,不惜冒犯联合政府的决定,驾驶飞船冲向木星,用飞船的30万吨燃料点燃木星,利用冲击波推开被木星吸引的地球。这是真正的传统的中国精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需要呵护人类“共存”的地球家园,树立世界“共荣”的发展理念。电影中全人类面对灾害时那团结一心的场面将这种精神内核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点与西方的科幻电影的宣扬不完全相同。

  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好莱坞的大片,无论是主角的自我救赎还是拯救世界,电影都是围绕着一两个人来展开,世界在命悬一线的时刻,主人公常常靠一己之力,就可以扭转乾坤,化险为夷,拯救世界的方式往往也是赌博式的。但《流浪地球》团队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人开辟出了一条与此完全相左的精神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一个文明,中国人始终都那么务实,团结就是力量,就能创造奇迹,求人不如求己,我们自己就是救世主。

  原创: 和和陈 来源:陈坛落雨杏回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