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有学问的人么?
我们常常听到对某个人有这样的评价,这人可真有学问啊!那究竟什么是“学问”,怎么才能算作“有学问”呢?
这“有学问”三个字,自古至今,都是社会对所谓读书人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有关读书的最基本观点,即做好两件事,学和问。那到了我们现代的学校教育中,这“学问”二字在内涵上又应该有什么新的发展呢?
先说“学”,学生学什么?学做人,学做事,最后,学做题。
学做人,是学习的重点,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方向,那他做事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这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出“德育为先”的重要原因。
但在不少学校教育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被简单的以传统的知识传承的灌输方法进行,这种做法的效果可想而知。正确的做法是通过体验式教育,帮孩子们在活动中去感悟、发现和总结,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比如学校、幼儿园创建的养殖角,就是让孩子们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逐渐喜欢小动物,和小动物和谐相处,这种体验式教育的教学效果,当然比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多少次要爱护小动物都显著得多。
而我们的教育现状——不少学校把教育质量等同于考试,过于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传承。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学的内容本末倒置,学生只会做题,学习技能的掌握提升和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少之又少,实践能力差,不会做事是常态。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更是被束之高阁,人生方向渺茫,不会做人。
再说“问”,孩子们能不能问,怎么问,问什么?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育者在违背或漠视人性,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重复性的知识传承,包括对人的思想的教育。教育过程是单向的,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只有教师对学生的传递,学生无须理解,只能接纳。由于师生间关系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内容,不唯师,就唯试,于是学习就成了灌输,孩子们成了机器,按照教师的指令执行相应行为就是优生。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被当作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而是一块磁盘,只负责承受数据写入,被动地接受被称之为精英教育的蹂躏。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给孩子们自由的空间,给他们问的权力。什么是问?就是质疑、反思和探究。要让孩子们去体验,去思考,敢质疑,这样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找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有让学生既会学,又会问,才能为高中教育,为未来的大学教育打好基础,才是尽了我们教育者的本分。在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下培育的孩子,清楚自己该如何去做学问,因此注定会与众不同。
而现代社会有学问的人,应该是那些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又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提问解决问题的人,既会学又会问,就是具备了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他们才是我们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将成为助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你是有学问的人么?
邻家五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