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如何选择初中学校
秋季即将开学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应该提前计划好自己的升学目标,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哪么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就成了摆在我们家长面前的问题了。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选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小升初招生政策。因为只有了解了政策,才能更好的为孩子制定计划。
虽然这些年国家一再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文件,《双减意见》第17条的规定,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面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推进二字说明什么,这二字充分说明了目前存在的招生考试时合法的,只是逐渐会被取消,至于何时全覆盖 ,这也没有明确的说明。
事实上,从各地的现状来看,小升初招生考试在各地的名校都是存在的,往往各地名校特别是公立名校一般是招生考试和按户籍招生两条通道同时招生,对于能够通过招生考试的优生,可以不要户籍,不交择校费入学,并且进入学校的快班,而按户籍就读 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往往分到学校的普通班。名校的重点班就成了家长和孩子追逐的热点。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名校重点班 ,并且一个地方往往名校不止一所,有公立 有私立等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这里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个地方的学校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提前知道我们孩子所在的地区都有哪些好的学校,提前找到这些学校招生考试报名的通道(因为现在国家明面是不准招生考试,有的学校考试比较秘密)和考试时间,有的地区考试时间比较早,比如我们这有时6年级上学期就开始招生考试,有的家长不提前了解,傻傻等到六级下期,结果招生考试早就结束了。在了解学校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孩子是要读初中,所以有的学校名气很大,但结果是因为高考很牛,结果初中并不是很强,所以,一定要多咨询专业人士,哪些才是初中名校,这一块,学校老师和培训机构老师一般都掌握的比较清楚。
1.如果你是优生首选是名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名校重点班一般孩子都是优生,这样学生学习氛围强,老师课堂容量大,知识更有深度。说的直白一点,比如全是优秀孩子,老师一节课讲10个题,孩子轻松搞定 如果是一群学困生,老师上课讲5题可能都讲不完,老师就不可能讲得更多更难。作为一个班的老师,肯定要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学情来制定教学计。
2.同等级学校,如果你不选择住校,就近入学是首选,当然,我这说的就近入学 首先强调的是同等级学校。因为就近入学,孩子在上学和放学路上,就会节约出来时间。 不要小看这点时间,因为我们现在的初中生一般学校安排的时间比较长,早上7点左右上早自习,晚上一般9点才下晚自习,如果远了,早上就得起床更早,晚上就会睡得更晚,并且,孩子在路上的时间越长,家长就越不容易监管孩子 ,孩子在外面玩一会,晚了回来 随便说一句,等车,堵车你都没有办法。
3.名校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当然对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选择当然最大因素还是考虑经济条件,因为私立学校一般学费较贵 动辄数万一学期。但我个人认为,同等级私立和公立ZD的区别在于私立学校管理严格,这样对于优生一般不会让你变成差生,而公立学校大家可以想一下,每年公立学校的名校,收到学生基本都是优生,但看他们的升学率 就知道了有很大一部分原来是高分考入的孩子最后连高中都没有考上。(这里我说的是大概率)
4.对于中等生,是交择校费找关系进名校重点班还是进普通初中的重点班。对于中等生,其实我建议进普通中学的重点班。我在前面也说了,名校重点班,课堂容量大,难度高,对于中等生来说往往跟不是进度。并且在这样的班级,无论孩子怎么努力,但孩子在班级往往都处于名次靠后,时间一长,孩子拼搏的热情就会逐渐减退,有的孩子或者就会自暴自弃。所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普通学校,老师一样有升学的压力,完全可能把你们的孩子当做希望来重点培养,被老师重视的感觉会让孩子信心大增,这样反而利于孩子的学习。初中和小学的升学考试模式也完全不一样,小学是平时学校不上奥数,而各大招生学校在考试中会出现大量奥数题,也就是我们说的学的不考,考的没有学,而初中,所有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中考而进行,所以普通学校,只要孩子肯努力,一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5.对于学困生,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 建议选择普通一点都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管理严格,学生一般还是会有所提高,退一步说即使孩子在文化上没有多大好转,至少在品行上不会太差。不会变成那种吃烟喝酒打架的学渣(实话实说,不喜勿喷)。
总之,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为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正道。
码字不易,如果对你有帮助,点个赞+关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看法,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