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该如何选择科目组合
2021年起,湖南、湖北、河北、辽宁、重庆、江苏、福建和广东开始首次实行3+1+2的新高考模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在高一下学期从物理、历史中选定一科,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选定另外两科,再加上必考的语文、数学、英语,形成“3+1+2”的高考科目。
同时,对于物理和历史采用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而对于另外两门选考科目采用“赋分”机制将原始分转换后,计入高考成绩。
那么,该如何选择科目组合、选定科目组合的竞争力是怎样的?
本系列文章由9篇图文构成:《3+1+2高考如何选科(一):选择科目的依据?选定科目竞争力?》~《3+1+2高考如何选科(九):总结篇--全干货最直接的选科方法及建议》。喜欢“快餐阅读”的可直接看第9篇。
选科的依据
“3+1+2”设计的初衷是期望能够依据孩子的兴趣、特长,进行职业方向的初步确定。反映到高考中,选科与可选择的专业是密切相关的。即:每一种选课组合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可选高校、可选专业的类别和数目。
其次,既然是高考,那么分数一定很重要。决定分的首先是孩子对科目的成绩优势(一般来讲兴趣与成绩也是正相关的)。从这个角度讲,应该依据孩子科目成绩的好坏进行选择。
但是,由于地理、政治、生物、化学四科采用“赋分”机制进行分数的处理。如下简单介绍下赋分制,已经明白的家长请无视略过即可。
赋分这个东东简单讲就是把这某一科目的原始分按高低排序后:
1)按15%、35%、35%、13%和2%的人数比例划分为5个档次,每个档次设定分数区间为100~86、85~71、70~56、55~41、40~30;
2)原始分排位落到哪个档次里,就把原始分线性拉升到这个档次的区间里,得到赋分。该分数用于计入高考总成绩用于录取。
举个例子:某省一共1万个考试选了生物。小明考了80分在该省生物的位次为1000名,那么他在第1档人数比例为15%即有1500人。这1500人里第1名的分数为95,第1500名的分数为73。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95~73的原始分,通过线性拉伸的办法转换到100~86的范围内,最后算出来小明的分数为:90.45。
由于赋分采用原始分排位划分档次、档次内“线性拉伸”这样的机制,因此它的结果会受到如下两种因素的影响
1、选择科目的人数。人数少,从每个个体讲拿赋分高分的概率会变小。比如,10000人选生物,要想拿到100~86分,必须是前1500名;而若20000人选生物,则前3000名即可拿到100~86分。当然这个因素并不是非常具有决定性、并且仅当科目选择人数有显著差距时才有意义;
2、科目原始分的分布状态。每个科目都有一定的分数分布规律,我们把分数差距小称之为分数集中度高。那么,科目分数集中度越高则在“线性拉伸”时原始分每1分会被拉伸成赋分的差距越大。
同样的,这个因素也并非决定性的。并且在3+1+2模式下,为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应该会在考题设计上充分考虑避免分数集中性过大。
总结
我们总结下,选科的依据应该有4个:学生的兴趣及优势、选择科目的人数、科目的分数分布状态、高校和专业的覆盖度。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