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浙江历史选考的一些书籍建议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30

浙江历史选考的一些书籍建议

  这次7月份的历史选考结束之后,上微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挺多人对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很吃惊,就像这样。↓

  不过他们的吃惊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看来更吃惊——这不都是应该背的吗?这也是促成我打算码这个“盘书攻略”的原因之一。

  所谓“盘书”,是借鉴了古玩行业的术语。古玩行中,“盘”是指通过长时间用手把玩摩挲,使手串、把件等产生包浆。“盘书”呢,意思差不多,长时间地根据教材来复习,使对教材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教材的知识体系等能够明确把握。

  (这就是“盘”出来的包浆↑)

  在我看来,“盘书”这个事情应当是贯穿于整个历史选考的复习过程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轮复习;同时,“盘书”与背书是一体的,认真“盘书”有利于高效背书,高效背书又反过来促进下一轮的“盘书”。

  说来话长,先讲一讲“盘书”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吧。

  第一肯定是要准备教材。教材就好像手串,离开教材,你“盘”空气吗?毋庸置疑,教材是教、学、考的依据,在复习过程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在新课阶段,往往会就某个点来展示不同的学术观点,来讨论问题、拓展思路,促进学科素养的培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我们现在还在用的人民版教材认为是明清时期,但是也有观点是唐代、宋代或者元代,还有人认为早在战国至秦汉的这段时间就已出现。

  如何来支持或者反驳某一观点,必然要回归“如何认定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个问题,在高中阶段,前面的问题又被简化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那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大家的观点就比较统一——形式上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

  所以在“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何时出现”这个问题下,要支持或者战国至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观点,就可以从“何时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这个角度出发来讨论。[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前面我举的例子,基本都是在新课阶段才会出现的情形,当然,很多老师新课也不会将这些有的没的,怕新课时过多的观点会干扰知识记忆、影响后面高三的复习,也不失为一种考虑。

  确实,在平时的讨论交流中,答案可能不只一个;但在考试面前,答案只有教材认定的那个观点——除非它出在了观点阐释题——即使它出在了观点阐释题,也得你“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

  这六册教材,虽然名为“教材”,实际上,教学讲授的材料可以不只这些,学生学习的材料也可以不只这些,但试题命制的知识点来源就在这里,所以学生复习的材料也必须以这些为主。

  教材有多重要?做一遍选考的真题卷你就知道。↓

  【真题汇编】2020年7月浙江高考(含选考)试题及参考答案[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补充两点:

  第一,平时就要注意规避错别字,历史科目在阅卷的时候尤其注意采分点和关键词,如果关键词有错别字,很可能影响整个采分点是否拿到分数。例如前面的“手工工场”如果作为关键词,那么就要尤其注意不能写成“厂”。你的答案如果你觉得跟参考答案几乎一样却拿不到分,就可以从关键词的错别字角度找找原因;同样地,如果你觉得你写了一堆却没拿到几分,也可以从落实关键词这个角度找找原因,关键词的问题后面还会再提。

  第二,这届高三依然是人民版必修+人教版选修,但今年下半年新入学的高一起就开始使用部编版新教材,不要混淆。

  第二要准备的则是《考试说明》。我们有时候会说这题超纲了,不用做。超的什么“纲”?就是俗话说的“考纲”,也就是《考试说明》及里面收录的知识条目。它就好比新人刚开始盘手串时必须要知道的注意事项,怎么容易形成包浆,哪些情况会破坏包浆,这就是盘手串时的重难点;选考历史的《考试说明》也是这样的作用,告诉你哪些要重点理解、掌握,哪些不作为考试要求。[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考试说明》为什么重要呢?

  它是老师命题“超纲”与否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对考生而言,如果没有它,“盘书”就没有方向,比如,我前面花了很长篇幅举的讨论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个例子的知识点,《考试说明》里就没有。

  学新课的时候,对这类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更好地联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建构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但在时间金贵的高三复习阶段,在这类考试不作要求的问题上大费周章则完全没有必要。[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如果没有《考试说明》,别的同学跟你说这块不重要,你可能还会将信将疑:老师当时花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们讨论的内容,怎么可能不重要?但《考试说明》的知识条目里没有收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那几乎就等于命题老师直接跟你说这个知识点不考一样。

  不过,虽然《考试说明》非常重要,可惜的是仍然有很多同学不重视它,甚至很多同学一拿到《考试说明》就把它丢角落里吃灰去了。即使有看《考试说明》的,也主要着眼于里面的知识条目部分,而不管其他部分,例如分值分布。

  如你所见,《考试说明》的分值分布部分,对必修和选修的考查比例、四类不同考核要求的知识条目的考查比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分布比例都作出了规定。你如果看过,就会知道历史选考中,对必修知识点的考查占到了多大的一个比例,自然就会在分配复习时间时,对必修更加重视。

  另外,《考试说明》虽然规定了必修和选修的考查比例,但并没有具体到具体的必修几、选修几考查百分之多少这样。如果看过,就不会得出“大题必出选修遗产”这样斩钉截铁的结论(最多只是经验之谈),更不会再考完抱怨遗产复习得最多,结果这次大题全是人物。[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不光历史,思想政治也如是的。思想政治的《考试说明》也会对必修和选修的考查比例作出规定,而且它的规定还细致到每一册书所占的分值;但注意,即使在规定分值时有所侧重,也没有规定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不出大题。

  观察一下真题卷,确实有命题规律可循,但命题规律、命题经验都是自己总结的,只能做个参考,而不要把它们当做斩钉截铁的结论。

  很可惜,准备2016年10月政治考试的学生,把“大题只出经济和哲学”这一经验奉为圭臬,结果那次考试大题里出了文化,措手不及;那次以后,“大题会出文化”又成为了经验,慢慢就变成了“大题不出政治”这样的结论,结果这次考试大题出了政治,又是一个措手不及。

  2016年10月的考生可以说是没有经验,后面的再一次形成思维定式就比较可惜。有时候思维定式太要命了。

  既然提到真题了,就再多说几句。真题也是重要的复习材料,其中很大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

  系统地做历年真题卷,你就会得出很多经验,以历史为例,比如历史选考卷试题的排布是按通史顺序来的,大题很少只从一册书里出,往往是选必结合、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这样的经验,对备考时进行通史复习、小专题复习就很有指导作用——这次7月的28题就是zui.好的例子,必修二的井田制,必修三不同专题的墨子、屈原,选修四的唐太宗,横跨必修三和选修四的孔子,横跨必修一、二、三和选修四的毛、邓,都统一在“民生”这个小专题下。

  如果曾经做真题的时候总结出前面选必结合、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这样的经验,对于墨子、屈原这些必修的人物,出现在所谓的人物(选修四)大题里,也就不感到奇怪了,可能“意料之外”,但却“情理之中”。

  比较可惜的是,大家还是喜欢一码归一码,好不容易能接受选修四的唐太宗和选修六的长城组个拼盘,结果看到必修、选修大锅炖,就吃不下了。

  除了总结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发觉与往年不一样的地方,看图表的时候除了最值点外,最关键的不就是那些转折点吗?

  再说回《考试说明》。这个《考试说明》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最新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整。前面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的是《考试说明》不作要求的例子;下面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的是《考试说明》新增要求的例子。[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再以这次28题为例,主要是第三小题。

  那么考完有人就在说这个观点①超纲了,选修四唐太宗那课虽然讲了他当时实行均田制,但是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的具体内涵书上没提啊,书上没提老师没讲,可不就是超纲了吗,怎么答得出。

  实则不然。虽然讲选修四唐太宗的时候,只提到了均田制,老师可能也不会展开讲它,毕竟对整个唐太宗这一课而言,均田制是太小的一个点;但“均田制的具体内涵”这个知识点在教材里是有明确答案的,在哪呢?在必修二的知识链接。

  举这个例子呢,可以说明三个事儿。第一,一轮复习阶段要注意的细致阅读教材的问题。第二,前面说的二轮复习阶段要注意的选修和必修结合的问题。前面这些在后面都还会详细讲,这里讲一讲第三点,《考试说明》的调整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知识条目的增删。

  每次省教考院一发布最新版的《考试说明》,大家——特指重视《考试说明》的一群人最关心的应该就是知识条目的增删,如前所说,这关系着考试考哪些、不考哪些的问题。

  虽然都是历史选考《考试说明》,但2020届的与2017届的相比,像九一八事变、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都是新增的,这些比较普通,哪怕《考试说明》不要求,一般也会讲。[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但是,“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这个考点也是新增的,而且是c级考点,这就与“均田制的具体内涵”扣上了,显然是不超纲的。

  为什么考生没印象呢?原因有很多。

  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它作为新增考点,前几年是不作要求的,那么有些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可能不会太重视,或者只是在知道新增了这个考点后,单独把它拎出来讲了一下,第一遍讲的时候是脱离“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这课的,后面在复习的时候也没重点强调。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虽然它是新增考点,但学生不一定知道它是新增考点。因为前几年是不作要求的,那么在做前几年的模拟题和真题的时候,这一块知识点的题就是没有的,练不到。偶尔在新的模拟卷里做到了,也不会引起重视,甚至会因为平时都没做到,或者老师也没怎么提,就认为这个题超纲了(就是举例时那种情况),不去书里看一看这块内容;或者虽然做题碰到了,也去书里看了,但只是为了做出那一个题而看了那一个点,而不是把整一块内容都看一看。[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前面讲拎一个考点出来单独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学生在接受、记忆、理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能是与其他相关的内容有所割裂的。什么意思呢?

  还是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这个知识点为例,从这个知识点本身出发,其实脉络很清楚,从商周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到战国时起的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初时土地又归国有(均田制),宋时土地彻底私有化。这是整一块“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只是不知道,在第一遍学的时候,或者复习的时候,有没有把商周的土地国有和北魏到唐初时的土地国有做个对比(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第三框第一自然段内),有没有把这里的均田制和后面的唐太宗联系一下(必修二、选修四),有没有把中国古代的农耕工具、土地制度、水利工程统一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这个小专题下(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第二、三、五框与必修二第一课题),有没有把近代孙的“平均地权”的主张和古代农民“平均”的口号联系一下(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与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有没有把近代孙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和古代“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土地兼并联系一下(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与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有没有想起来书本哪里提到谁在什么时候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有没有再接着往下想想什么时候又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变革了(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那么历史学科的学习自然也不应该把前后断开来讲(前几届学考要求二战,却又不要求一战和凡—华体系,就是一个很迷的操作),断开来讲,又不重新串起来,就会在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造成割裂,不完整,最终就把这个点漏掉了。我们常说复习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查的“漏”、补的“缺”是什么?就是这些东西。

  知识体系有漏洞,那考试考了这个漏洞,当然就没印象了。这次这个均田制,老师如果没讲、没强调,那考生还能说是老师没讲;老师要是讲了,也强调了,还是不放在心上,那考生就真没什么可怨的,毕竟《考试说明》那清清楚楚写着呢。[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至于有印象却答不上来,那就是一轮复习打基础的时候不够细致了,不要甩锅说那是“知识链接”的内容,“知识链接”里均田制的内容也是教材内容,也在知识条目涵摄的范围之内——即使你不看“知识链接”,教材正文里也分了十多个字给均田制,不知道看到了没。

  再回过头来,这也是我强调重视《考试说明》的原因,建议在“盘书”的时候准备《考试说明》的原因。你每一遍复习,都结合着《考试说明》来,知道像“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这样平时不太做到题的知识点也在考试范围内,知道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列入《考试说明》的知识条目,能起到相当省时高效的作用。

  再扯个题外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列入《考试说明》的知识条目,会不会在考试里碰到呢?不一定。

  虽然它主要出现在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的第四框,而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对应的知识条目只要求第一框重农抑商和第三框海禁,并没要求第四框资萌的缓慢发展;但是,你有没有想起在学必修二专题一第二课第三框“纺织业的发展”的时候,这一框就是以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的标志作结的?

  巧的是,必修二专题一第二课第三框“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的标志”这一点点内容,不仅可以被《考试说明》里这一课所列的第一个知识条目“古代中国的丝织业”所纳入(纺织业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还可以被新增的第四个知识条目“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所纳入(分述纺织、冶金、陶瓷等具体手工业种类之后或之前,都可以加上这一条整个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新变化)。所以你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不是真的一点都不会考呢?

  至于复习时如何把握《考试说明》里知识条目所对应的知识点的详略程度,以及如何大致确定没要求的内容考不考,我们留到后面具体介绍“盘书”操作方法再讲。[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第三要准备的就很常规了,纸、笔,高速运转的大脑,合适的手速,沉静下来的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就不必多说了。至于电子产品、“盘书”场所这些环境问题,就全看各人的定力,我也帮不上啥忙。

  “盘书”的准备工作就讲到这里,简而言之就是教材、考纲和常规文具等,其实也没讲多少,扯着扯着就扯远了,过些天有时间再接着讲具体的“如何'盘书'”。感谢您读到这里,最后分享一下,刷微博时在一片吐槽中看到的两股清流。↓

  原创 斌浿他爸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2024河南高考模式及选考科目组合详解

新高考改革已逐批在全国各省市推行实施,河南作为第五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 2024年河南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 进行。 一、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2024年河南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那么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3”指的是:...
2023-09-22

2024甘肃高考模式及选考科目组合详解

新高考改革已逐批在全国各省市推行实施,甘肃作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 2024年甘肃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 进行。 一、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2024年甘肃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那么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3”指的是:...
2023-09-22

2024陕西高考模式及选考科目组合详解

新高考改革已逐批在全国各省市推行实施,陕西作为第五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 2024年陕西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 进行。 一、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2024年陕西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那么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3”指的是:...
2023-09-22

2024内蒙古高考模式及选考科目组合详解

新高考改革已逐批在全国各省市推行实施,内蒙古作为第五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 2024年内蒙古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 进行。 一、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2024年内蒙古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那么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3”指...
2023-09-22

2024四川高考模式及选考科目组合详解

新高考改革已逐批在全国各省市推行实施,四川作为第五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 2024年四川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 进行。 一、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2024年四川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那么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3”指的是:...
2023-09-22

2024云南高考模式及选考科目组合详解

新高考改革已逐批在全国各省市推行实施,云南作为第五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 2024年云南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 进行。 一、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2024年云南高考将采用“3+1+2新高考模式”,那么什么是“3+1+2新高考模式”? “3”指的是:...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