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给高三生的历史选考暑期“盘书”攻略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30

给高三生的历史选考暑期“盘书”攻略

  在准备工作都完成之后,紧接着就是第一遍的“盘书”。但是在“盘书”之前,凭我对一般同学对教材的了解程度的了解,还是觉得有必要先从宏观上来介绍一下教材。

  历史教材主要分为目录和内容两大部分,内容上又分为正文和辅助文两大部分。这里的“辅助文”包括哪些呢?就我们目前用的人民版必修教材而言,所有的“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这些正文旁边的绿框内容,每专题的导语和专题小结与测评,每课的课前提示、课后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可纳入“辅助文”的范围,人教版的选修教材也可依此类推。[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不知你在第一遍上新课或者后面期末复习、学考复习的时候有没有关注过这些“辅助文”部分?如果有,那很好,你比大多数人已经快了一大步;如果没有,也不用急,现在赶上正是时候。

  之所以这里提出“辅助文”的概念,也是明确一点,第一遍“盘书”是从头看到尾的一遍“盘书”,这也是你整个高三阶段看得最最最最仔细的一遍,也与三轮复习中耗时最长的第一轮复习结合在一起。当然,后面可能你也会仔仔细细地看书,但那都是其中一部分了,复习到后期根本不会有这么多时间再让你回过头来从头到尾看一遍,而且后期日复一日做不完的练习、考不完的试卷都会消磨你的耐心,你也不会像现在刚开始这样耐着性子坐下来看书。

  第一遍“盘书”的核心目标就是把握考点、熟悉细节。怎么理解呢?对于教材而言,教材中考纲所要求的的主干知识能够理顺并背诵,相应的细节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会给图片“定位”);对于考纲而言,考纲中所列的每一个知识条目能够自己展开——可能有老师帮你整理过这样的复习资料,每一个知识条目下面都根据书本整理好了知识点,拿着资料背就行。第一遍“盘书”之后,需要达到的效果其实就和这类似,只不多一个是呈现在纸面上的,一个是印在脑子里的。[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第一,反过来促进仔细看书;第二,无论之前背得如何,这一遍从头来过,扎扎实实地背完;第三,加深对教材的印象,碰到“结合材料并依据所学”能够及时准确定位,联系相应的知识块,再筛选里面的知识点。

  再拿前面的“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这个考点为例,你现在看到这个考点能想到些什么?光知道它的演变过程吗?还是演变过程也只知道得七七八八?

  在完成第一遍“盘书”中,你起码要知道这些:第一,这个考点来自必修二(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第一课(农业),这个专题下还有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三课;第二,这个考点对应的教材部分,左面那面有张地契,有个均田制的注释;第三,教材在介绍这个考点的时候,除了讲“演变过程”,还讲了土地私有导致的土地兼并问题。那么从“演变过程”这条线出发,教材依次讲了哪些这些具体展开的内容就是检验你背诵成果的时候,前面的那些就是梳理教材脉络、关注教材细节,检验你“盘书”成果的时候。

  “演变过程”很简单,一旦涉及到过程了势必就要按时间顺序来展开了,时间是最核心的点,你想想你记古代“市”的发展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么来的。那么针对“土地兼并”这样的历史事件呢?如何把握对历史事件?

  其实就可以套用语文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仔细想一想,把握一个历史事件,可不就是让你记叙一下这个事儿嘛。

  如果觉得对应这六要素太难,给你换成这样的说法——背景(原因)、概况(史实)、影响(评价),是不是觉得熟悉多了?

  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也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原因,那么原因又可以分为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也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还可以分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文化原因等等,另外像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这些也是常见的一种分法。现在请你打开必修二,翻到专题二第二课,归纳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手边没有书的也无妨,看下图。[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这就是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这个考点里摘取出来的,看看你归纳的跟我归纳的是不是一样?

  这样“盘”完,再问起你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你是不是脉络梳理得清晰一点了,而不是“啪”地把教材的文字一片贴上来了?

  另外,我这里把“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这句省掉了,但是看到“南京临时政府”你就要记得这时候“中华民国建立”,不要傻乎乎地看到“南京临时政府”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时间,这里后面的小三角也是针对“南京临时政府”的补充,也是从这个时间点出发的一个提醒,不妨想一想“南京国民政府”对应的时间是什么?[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那么在国际原因后面的小三角,强调的则是“欧洲帝国主义国家”,这你就能和国内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联系起来了。为什么会有这个运动?因为“二十一条”。“二十一条”谁提的?日本。所以那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没有。那是不是就不能省掉“欧洲”这两个字了?

  第一遍“盘书”为什么耗时长?就是因为除了边角材料和正文主干,还在正文的这些细节处下功夫。但话说回来,这些你平时关注不到的细节处,往往就是命题老师格外会关注的点,也就是你所谓的选择题里那些“坑”。

  一个“坑”可能就是两分,照着赋分制的话有时候差距就不止两分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纯粹靠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就能保证不丢的分数,不要让它白白溜走。

  不光背景(原因)是这样,影响也是这样。

  影响,可以把它理解为评价,简单来讲就是这个事儿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这就是一个角度出来了,把“影响”拆成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那么有对立自然就有联系,这个事儿对政治上有什么影响,对经济呢,对思想文化呢,这就又是一个角度,把“影响”拆成了“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思想文化影响”这三个横向联系的方面;还有,除了政治、经济这些默认对国内的影响外,能不能考虑国际影响,这就又是一组“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有横向就有纵向,对现在有什么影响,对未来有什么影响,这就是“当前影响”和“长远影响”。[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评价”呢,也像“影响”一样是个中性词,但一般没有像“影响”有这么多角度。提到“评价”往往就是正反两方面,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前面就是常见的“意义”,后者则是所谓的“局限”。涉及到意义,后面往往会延伸启示、经验(好的要学习、传承);涉及到局限,后面往往会延伸教训、措施(不好的要反思、改进)。[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除此之外,作为总结性质的“影响”和“评价”,在阐述它们这部分内容时,偶尔也会再加一个性质。加了这个“性质”,再考虑影响或者评价的时候就不用前面这么复杂了,全部围绕性质的“色彩”来展开即可。你看五四运动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评价它的时候只需要根据它这个性质的积极色彩展开,根本不用考虑其他有的没的。

  现在再请你打开必修一,翻到专题二第三课,归纳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手边没有书的也无妨,看下图。

  再来讲历史事件的“概况”。这个简单来讲,就是一句话史实,经典案例就是教材对萨拉热窝事件的介绍。能不能想起书上怎么讲的?不能的话看下图。[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你体会一下这句话,是不是就是谁在何时何地做某事?像不像语文学新闻概括时候的套路?那么萨拉热窝事件的概况就是这一种,还有一种就是谁怎么了——比如“土地兼并”,简而言之就是土地被兼并了,至于具体的情形那就是教材里的具体内容了,这里不展开。

  那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分析“土地兼并”,是不是就清楚多了?背景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为什么这里不提土地兼并的概况?因为它不重要。它为什么在复习这块的时候不重要?你设身处地替命题老师想一想,要怎么根据它来命题,能够命题的点在哪里?你再看看抗日战争的意义,你会把那些数字作为命题点吗?那些数字一般会作为大题的关键词吗?[欢迎关注“浙江学考选考墙”微信公众号]

  那么以上就是对分析历史事件的一个大致的讲解,懂得转换的同学已经把里面分析教材上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时展开的角度转换为答主观题时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来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评价时可以考虑的角度了,这就是zui.好的“内化”过程——把“别人说的应该怎么用”,内化成“听了别人说的我可以怎么用”。

  前面讲的主要是“把握考点”的目标,那么“熟悉细节”的目标,在前面有提到正文里的一些,那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一开始讲的“辅助文”。“细节”如何把握,下次我们先从目录讲起。

  原创 斌浿他爸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浙江历史选考的一些书籍建议

这次7月份的历史选考结束之后,上微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挺多人对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很吃惊,就像这样。 不过他们的吃惊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看来更吃惊这不都是应该背的吗?这也是促成我打算码这个盘书攻略的原因之一。 所谓盘书,是借鉴了古玩行...
2020-07-30